前言
宋代是中国历史经济高度繁荣的代表时期之一,也是文化事业大繁荣的时期。由于宋代文人雅士居多,因此流传下来许多经典文化与传统民俗。
一: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
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是社神,共工天生人脸蛇身还留有满头红发,性格更是暴烈好战。他和祝融交手时,一怒之下将不周山撑天的柱子砍断,导致天地瞬间崩裂。勾龙为弥补父亲之过将九州裂缝一一填平。黄帝得知此事后将他封为“后土”,让其掌管并保护人间土地,勾龙因此成了百姓口中的土地神。
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老百姓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当时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做“社”,当时每到播种或者收获的季节,农户们都要立社祭祀。
农谚云:“春社无雨莫下田,秋社无雨莫进园。”
春季播种前祭拜土地神,称为“春社”,是为了土地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 ,时间一般为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季收获时祭拜土地神,称为“秋社”,是为了回报答谢土地神,类似于还愿,时间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社分为官社和民社!
官社是各级官府主持的祭祀活动,后又精细划分为“大社”(帝王为群姓立社)、“国社”(诸侯为百姓立社)、“侯社”(诸侯自立社)、“置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由于是官方组织,官社繁文缛节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民社则是百姓自发组织的,届时各村都要凑钱做“幡会”,并在幡上绣上“朝山进香”四个大字。当时有个重要的仪式是“封土立社”,以回报土地神的付出。这里的土并非随便从田里捧一把土,而是代表天下土地的“五色土”。
其中东方属木为青色;西方属金为白色;南方属火为红色;北方属水为黑色;中间属土为黄。古人认为“青红黄白黑”五种颜色堆积出来的土堆,代表着天下五方之土。如今中山公园的社稷坛,便是用“五色土”堆积而成!
后期民社成了邻里街坊聚会的日子,并伴有很多娱乐活动,宋代时“社日”便有做社膏、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这一天里,妇女可以回娘家探亲、男子可以不外出工作、孩子可以不上学堂。总之社日是民间不可多得的热闹节日,也是一个万民狂欢的节日。
社日的饮食也有讲究
①社酒
即祭祀用的酒,清代的孔尚任曾在《节序同风录》里说,用社酒洗眼睛,可以提高视力;《永州府志》里则说,社酒可以治疗耳聋。虽没有可靠性,但百姓们为了讨个好彩头,这天都会选择不醉不归!
②社肉
社祭时用的肉,也称“福肉”。祭神完毕后。福肉会被分成一份份,送给参加社祭的每一户人家。当时能分到社肉,便是受到了神的恩赐。陆游曾在《社肉》一诗中写到:“醉归怀余肉十二民俗预测,沾遗遍诸孙。”意为将社肉带回家,分给子孙们,让全家老少都能感受到神的恩惠。
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案:韩昌黎诗:‘共向田头乐社神。’又云‘愿为同社人,鸡豚宴春秋。’......则是今之七月十五日之祀,犹古之秋社耳。”
然而世间万事万物,有盛必有衰,社日也不例外。到了后世过秋社的农民越来越少,昔日热闹无比的秋社日被与其相近的中元节取代十二民俗预测,而且程序大大简化。
二、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
公园1183年,南宋孝宗在位的第十年,杭州东郊出现了一幕惊险刺激的镜头。
这天临安城的商家们早早关门歇业,和百姓们一起来到钱塘江列队而立。远远看去,钱塘江的潮水就像一条白线一样迎面扑来,浪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近越来越高,逐渐形成了一道水墙。怒涛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海浪推至众人眼前时已经声如洪钟,犹如厮杀的千军万马。
这便是一年一度的钱塘江观潮盛会!
《梦粱录》中记载:“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
民间流传农历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也是钱塘江潮势最大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多了一项名为“弄潮”的水上活动。届时当地的青年勇士会一股脑冲进潮水中游水作戏,他们挥舞着红旗和花伞。为了防止手中旗帜被打湿,他们各尽其能,用五花八门的方式搏浪,在风口浪尖肆意跳跃腾挪。
“弄潮”虽源于唐代,但却是在南宋时发扬光大的。钱塘观潮也逐渐演变成集观潮、弄潮、军事演习、祭祀潮神、游赏江景于一体的大型娱乐、体育盛会。
三、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
古时有句俗语:“冬米坚,腊水清,冬日舂米正当时”
冬舂米是民间江南等地的风俗,每年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一般是农历腊月初六或者初七。老百姓将其称作“腊米工日”。
这天江南家家户户都要取水舂米,并将其收藏在粮仓或者瓦龛之中,一直保存到来年春天在食用。故而冬舂米也叫做“隔年粮”,既有“家有余粮、心有不慌”的含义,也有百姓年年都能大丰收、从而留有余粮的期盼!
百姓之所以选在寒冷的冬天舂米,是因为冬至后米粒比较坚硬且不易碎,舂米时出米率很高。还有一点是冬天舂的米易于储藏,不容易被虫蛀!
冬舂过后,紧接着便要迎来小年,这天有个对古人来说极为重要的民俗!
四、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华夏祭祀文化里,一直有“祭灶”的习俗,夏朝时灶君便已是民间尊崇的大神。
《东京梦华录》卷一0·十二月记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神,阖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
北宋时期的腊月二十四是小年,此时汴京城里有为热闹。上到王卿贵族下到贫民百姓,不管贫穷还是富有,都会出来买酒买肉、以及金银纸钱来祭祀灶神。
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玉帝为了解人间情况,便派灶神到人间视察,并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神尽职尽责,每天都会记录每户人家的言行举止,并于每年腊月二十四回天庭述职,玉帝则会根据他的反馈分配福报与恶报。
古时每家每户都会在灶房北面或东面建灶王龛,并在中间供上灶神的神像。贫苦一点的人家如果买不起神像,便会在灶台上方贴上灶王爷画像。由于古人也不清楚灶神性别,所以有画像有男有女,男神称为“灶王爷”,女神则是“灶王奶奶”。
为了给灶神留下好印象,古人不会在灶房吵架,而是跑到屋内关起门来解决。教育孩子也会避开灶神,打完了在回屋。
据传灶神回天述职那天,会先乘着云车和风马在人间视察一圈。为讨好灶神,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各种美食送给他。希望他吃人嘴短,向天帝禀告时能多帮自己说几句好话,这种仪式便是“祭灶”。
民间流传“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中秋节的时候男子不祭拜月亮,小年时女子不祭拜灶神。因此“祭灶”时家中所有女性须临时回避,由一家之主来主持。
古时凡是祭祀都很隆重和讲究,“祭灶”也是如此!虽说家家户户准备的美食各色不一,但是有六种是必备的!
①灶糖
灶糖是祭灶节特有的美食,是由黄米和麦芽糖制作而成的。长条形的叫关东糖,扁圆形的则叫做糖瓜。咬起来酥脆香甜,可咀嚼时非常粘牙。意为让灶神把嘴黏住,防止他述职时说些不该说的话。还有一种说法是灶糖虽粘牙却甜心,心一甜灶神没准会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因此“祭灶”又叫做“送甜”
②火烧
火烧就是现在的“烧饼”,是给灶神准备的干粮。祭灶当天,也是汴京城内烧饼小贩生意最好的一天。为了博好彩头,他们还会在烧饼中夹红糖,做成红糖烧饼,预示来年生活红火又甜蜜。也希望灶神吃了嘴甜,能多说好话,从而给家人带来好运。
③米酒
有了美食没有美酒怎么行,祭祀时米酒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百姓还会将醪糟涂在厨房的门框上,希望灶神出门前喝的醉醺醺的。古人认为酒饱饭足后人容易心满意足,说出口的话也会格外悦耳。
④草料
民间传言灶神是乘马上天的,草料便是为灶神的神马准备的饲料。祭灶仪式结束后,草料会和灶神的旧神像一起被烧掉。
⑤凉水
神马和人一样,渴了也需要喝水,只要有吃饱喝足后才能快马加鞭回到天庭,不至于让灶神因路上耽误时间,从而影响心情。
⑥甘蔗
用甘蔗做供品是为了图个好彩头,甘蔗两头甜还一节节的,和竹子一样有节节高升的寓意。相传灶神还会用甘蔗的根部当马鞭使用,以便催促神马快去快回。
除此之外,祭灶当天还要烧纸钱,这是送给灶王爷上天路上用的盘缠!
当时皇室官方祭祀和民间祭祀都是腊月二十四,可“女不祭灶”,如此一来在朝中当职的大臣便不能归家。他们不回家,家里没有男主人的人家便不能正常祭灶。皇帝体恤朝臣,于是将官方祭祀日提前了一天,定为腊月二十三日。
久而久之腊月二十三成了北方小年日,而南方则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
据传七日后,也就是除夕夜,灶神汇报完工作便会回人间过年,因此当天还有“接灶”“迎灶”的仪式。届时家家都会准备新的灶神像或灶神画,点燃香烛摆上供品,迎接灶神归来,开启新一年的视察。
五、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北宋时的古人准备年货时,除了购买本家所需,还会多买一部分用以馈赠亲友,称为“馈岁”。至于送的是酒食还是野鲜压根不重要,要的只是那份心意。
苏轼有首诗便是讲的《馈岁》,南宋周密也曾在《武林旧事》中写道:“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除夕前几日直到除夕当天,北宋上到君臣、同僚、下至亲友、至亲都会互赠礼物。在传递美好的祝福的同时,也可以用词来拉近双方的关系。据记载众多馈岁之物中,香药制品最受欢迎。
六、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
在甘肃农耕文化中,祭天、祭先农、祭山川土谷等祭神仪式一直保存至今。社火作为我国最古老的风俗,在这里延续了数千年。
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远古时代,火的出现,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因此人们将火奉为神明。传说共工有个儿子死后成了瘟疫鬼,到处危害百姓。这个瘟疫鬼天不怕地不怕,独独害怕响器烟火。为了击退他,古人想出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
社火的起源就是祭祀,有驱邪避难的作用。最早是在脸上涂满红色的朱砂,穿着五彩斑斓的服饰,打扮的花枝招展,伴随着爆竹声声起舞,跟着杂耍队伍尽情释放自己。
后来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庆典狂欢类活动。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一系列杂耍表演,都可称为“社火”。
总结
宋代坊间的市井活动,多与民俗有关。不仅丰富了宋朝的社会生活,还大大提高了宋朝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商业的发展。
现在许多娱乐、节日习俗都是从宋代流传至今,比如吃元宵、放风筝、荡秋千等,你还知道哪些呢?
参考文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十二月》
李可染《中国民间文化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刘晓勇《宋代风俗与文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何维宣《宋代社会民俗与文化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