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币,即用机器而非手工制作的各种金属货币。顾名思义是指机器打制的钱币大清铜币丙午,钱币界俗称之谓“硬币”。硬币之名是和纸币相对而言的,在中国,硬币主要指的是近现代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以及镍币、铝币、锑币、镁币、鑞币(铅币)等。与机制币应的有灌浆币,灌浆币以机制币为模型,灌金属浆液制造而成。
从钱币文化演变历史看,唐朝以前铸造钱币采用的是"浇铸法",到清朝中后期大清铜币丙午,钱币的铸造工业达到巅峰状态,从清朝末年"浇铸法"变成"机制币",整个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钱币文化遗产,对朝代的繁荣发展和兴衰更替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此组晚清民国机制铜币一组乃湖北喻先生祖藏钱币之珍爱。整组币面规整,传世自然包浆老道,字体规范有加,整体书意自然洒脱,俊朗端美。图案纹饰刻画清晰保存完好,实乃收藏佳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未来升值潜力巨大,值得珍藏!
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下此组晚清民国机制铜币的一个铸造历程和发展演变,四川铜币五十文和湖北铜币五十文二枚铜币属于属于民国时期,光绪元宝户部二十文、光绪元宝当十湖北省造和大清铜币丙午户部十文“鄂”字版三枚铜币属于晚清时期。下面内容有详附此组五枚铜币的直径与重量的情况。
民国时期铜币:
1.四川铜币
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四川省银铜矿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致使中央政府《币制条例》关于铜币之原料比例、铜币面额的规定没有严格遵守,四川铜币发行量十分巨大,致使物价虚高、影响经济发展。四川铜币,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开铸,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法币开始流通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民国时期军政府制造四川铜币流通范围较窄,发行量与存世量都很少,由于这个原因,导致接触四川铜币的人比较少,研究者更少。但这并不表示四川铜币没有收藏价值,在收藏行业一直遵循这一个规律就是"物以稀为贵"。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地方政权的特殊货币,四川铜币是历史的产物,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物价值,是历史的见证,如同过去农民政权发行的货币。
四川铜币共三种面值,分别是十文、二十文和五十文,这枚铜币一改大清钱币之前的龙纹设计,正面文字为四川铜币四字,中间饰有海棠花纹,上缘书"军政府造"四字,下缘为当制钱若干文,标明了币值。左右各饰一朵花星纹。背面上缘有中华民国元年六字。中央有一个圈,圈中书以一个篆文"汉"字。圈外环绕有十八个小圈,代表当时十八个省份,十八个圈围绕"汉"字,寓意十八省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战斗。
四川铜币,是四川当时自行发行及流通使用的货币,在收藏史上独具特色。同时由于当时特定时期的历史因素,存世量的稀少。成都铸币厂历年所铸铜币种类及数目统计如下:
当5文:556 121枚;
当10文:749 516 903枚;
当20文:178 826 526枚;
当50文:373 646 326枚;
当100文:404 295 260枚;
当200文:746 923 353枚。
这些还只是成都造币厂的数据,至于渝版、遂版、川北版、捶版等,还没有计入。
据有关资料,四川军政府铜币,因其铸主众多,铸期较短,再加铸造期间换模修版等原故,现存于世者版别极其繁杂,不下百种之巨。钱币正面图案中央是一个很大的篆书"汉"字,代表了新政府"大汉"的意思,且"当制钱壹百文"这么大币值的钱币实为罕见。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代表了中国近代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直径:3.73cm,重约:17.8g.)
2.湖北铜币
清末民初,湖北省铜币(俗称铜元),以其制作精美,数量众多,版式复杂,流通广泛而闻名全国。同时,又以制造铜币厂家最多,规模最大,品种齐全,铸量最多,铸期最长,设备最为精良而被世人称赞。多年以来,湖北铜币常常为国内外铜币研究者所重视,深受钱币爱好者尤其是铜币爱好者青睐。
在湖北铜币中,有一种颇具湖北地方特色的铜币,称作“军政府造湖北铜币”,尽管该铜币制造不精,多为沙版,但却深受湖北铜币爱好者喜爱。目前,诸多铜币图谱或图录中,多认为“军政府造湖北铜币”系湖北军政府或湖北督军所造。也就是说,该铜币由北洋政府时期湖北地方政府的武昌造币厂制造。然而,众所周知,武昌造币厂设备精良,所造之铜币,其质量不应如此低劣,因此,该币不可能由其制造。此外,湖北地方政府称作“湖北军政府”的时间,也十分短暂。自宣统三年八月二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于第二天成立了中华民国湖北(鄂)军政府,都督统管军民,兼管行政。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十日,在北京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总统并组建北洋政府。此后,原则上各省都实行军民分治。都督名义上只管军政,另设行政长官。
湖北铜币五十文从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铸造,到民国八年止,四川地方军阀和恩施地方军阀共铸造了枚,这些铜币大部分为翻砂币,少部分为简陋机制。这种铜币主要流通于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其中民国元年、民国三年较少见,民国七年、八年较多。
(直径:3.74cm,重约:18.2g.)
晚清时期铜币:
1.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是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由湖北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
光绪元宝是大清光绪年流通大面值货币之首,是我国首批引进海外技术的印发流通货币,对于现今也蕴藏了一定历史意义。北洋造光绪元宝北洋龙洋在中国近代机器铸币史上属一个大系列,其铸期历时甚长(从光绪22年—光绪34年[1896至1908年]),历经十余载,币模几经更替,即使同一铸造年份亦往往由于修模、币材、工艺技术、工厂管理等诸多因素,造成版别异常繁杂。
(直径:3.27cm,重约:9.7g.)
(直径:2.8cm,重约:7.3g.)
2.大清铜币
清朝时期的大清铜币铸造于1900年直到1911年停止铸造,铸造流通时间尽管只有十余年,但却是其鼎盛时期全国共有十七省二十局开机铸造铜圆。
大清铜钱是"十大名誉钱币之一",他的背面纹路是一条刻画的栩栩如生的神龙,铸造工艺十分精致,并且还有云海作为衬托,看起来像是神龙在遨游天际。在我国,龙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神,是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象征,对于中国人来说,与龙有关的东西都令人感到振奋和激动。这大清铜钱的背后刻画了一条神龙因而得到了收藏家的喜爱,另外,在民间传说当中,它背面的这条龙可以给人带来好运气,趋吉避凶。这种种的原因都让他成为了投资者和收藏者的最爱。
“大清铜币”当十铜圆共有二十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铸造者外,地方各省所铸铜圆,皆在其正面中央镌刻阴文或阳文省名简称。计有:1、中央户部;2、直;3、吉;4、奉;5、汴;6、鄂;7、湘;8、川;9、云;10、滇;11、川滇;12、赣;13、闽;14、粤;15、浙;16、苏;17、淮;18、皖;19、东;20、宁。其中,吉字最少;川滇、云字次之;滇、赣、苏、浙、东字再次之;余皆多见。宣统三年,天津度支部选币总厂开铸二分、一分、五厘、一厘新式铜币外,与此同时还铸有计值文字,分别为: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新式铜元,其中二十文、十文有红、白铜二种币。五文仅红铜一种,二文、一文铜元按其币中有元凿孔分为有穿和无穿(满穿)两大类。此类铜元铸币不多,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灭亡,故铸币有限,存世者为之稀少罕见。由此可知,宣统二年从来开铸铜元钱孙仲汇先生称:“铜元珍品中最惹人喜爱的是宣统年的二套大清币,其设计新颖,图案精致,在晚清铜币中独树一帜。”
(直径:2.9cm,重约:7.2g.)
机制币大多是西方钱币管理体系刚刚引入中国时首次采用西方机械印制和铸造的。在钱币学里,钱币的主体应该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包括主币和辅币。同时,还有货币文化的衍生物。中国的货币文化衍生物,在古钱中称为“压胜钱”,在机制币中称为“纪念章”。“币”和“章”最直观的区别是:币是货币,置有面值;章不是货币,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所以不置面值。中国的机制币收藏者,一般不太注重币和章在职能上的区别,他们更关注的是文化含素,是现在的存世量,以及它们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
喜欢此组晚清民国机制铜币的藏家朋友们可咨询小编了解详情:《古董艺术品交流》搜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