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戊戌维新的意义,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戊戌维新的意义,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敖所写的《北京法源寺》一书,以北京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开局康有为与主持关于“心善”与“行善”的讨论,中间谭嗣同关于“生”与“义”、“大义”与“小义”、“汉族”与“蛮夷”等问题的探讨,都引发了读者的无限思考。如何算善,心善即为善,还是行善才是善,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本书以“详人所略 ,略人所详”的独特叙述方式诗意地再现了中国近代最黑暗时期一批文化思想巨人寻找救国之路的心灵历程。借改革时代人物之口讲述他对善与伪善,死事与死君等问题的看法,代表了近百年来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的最深刻境界。
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他的思想来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主义,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既有宗教、哲学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于一体的庞杂体系。作为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变法失败后,他希望以砍头来告诫后来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才能拯救中国。谭嗣同在刑前,也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如今也被历史的时光隧道锁闭。不变的,只是黄昏中飞起飞落的群鸦,以及荡涤心灵的暮鼓晨钟。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谭嗣同也被处决,他的那种愿以颈血刷污政,视死如归的精神不仅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和黑暗,同时也为人民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后人永远去敬仰。而且,“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没有牢固基础却急躁变法,戊戌变法只能是加速失败。现在的社会,信息纷纭变幻,信息社会之中,文化的互通与融合,科技的交流与传播,始终唱着一首永恒的趋势之歌。漫长的历史文明发展至今,其间都有不少感人的血泪故事,和平从来不是一件招手即来之物,和平的年代在长长的岁月之河中更是纷乱战争间隙的小小喘息。普通的民众想要活命,在权力争夺的残酷斗争之中无一不是时代的牺牲者。牺牲的有意义,牺牲的有价值,牺牲者能够名垂千古,也算是一个时代人物最好的结局。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精神,不能站在醉生梦死的旋涡里只是怀念历史的情怀,而是要以史为鉴,以历史发展的脉络观察当下,这才是如今重提戊戌变法的意义所在。历史的真实已远去,可是现实的当下还在继续。6月11日戊戌变法发生日,值得记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