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把持权柄,在巴黎和会后,丢了胶东半岛,国威大损,导致五四运动爆发辛亥革命发起者,无产阶级作为主角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各路有识之士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先驱者之一,连同其他诸如李大钊等等的思想先驱者创立了中国共产党。他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有着不世功勋。可惜这样一位伟人,晚年却穷困潦倒,居无定所,这是为什么呢?
一、革命遭遇严重挑战,党内意见分化辛亥革命发起者,陈独秀主动退出。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成为了无产阶级和学生运动的思想武器。第二年,《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序幕。
1917年11月7日,国际共国产运动取得突破,俄国的十月革命也取得了全面胜利,俄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社会新的篇章。陈独秀知晓后,大受鼓舞。
1920年8月,陈独秀会同李大钊、李汉俊、俞秀松等爱国人士,在上海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会上决定由陈独秀担任中共第一任书记。
1921 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来由于走漏风声,会议在进行到最后一日的时候,不得不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船上秘密举行。
此后中共凭借星星之火,燃烧至整个中华大地,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如火如荼。然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之后,辛亥革命也随之宣告失败,中国民主革命事业面临危急存亡的岔路口。陈独秀与党内部分骨干意见产生分歧,由于决策失误,对革命失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出于种种考虑,陈独秀主动离开中共核心领导层,退居幕后。
二、拒绝国民党拉拢,隐居四川。
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后,并未完全放弃新民主主义事业,积极撰写文章社论,针砭时弊,成就斐然。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继续发表了许多批判文章,控诉国民党当局的不作为,呼吁中华儿女奋起反抗,将日本人赶出中国。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开始了自己五年的牢狱生涯。但是大浪淘沙,国民党在经历了一系列日军的侵略后,终于顺应历史潮流,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共同抗日。陈独秀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被提前释放。出狱后,他继续执笔挥毫,发表了大量鼓舞抗日士气的文章。
蒋介石见他在文化领域影响力颇大,几次三番请求他担任国民党高官,均被陈独秀严词拒绝。国民党当局一招不成,又试图重金贿赂他,让他自立党派,削弱分化中共势力,又一次失败。
后来陈独秀面临被国民党当局构陷的危机,果断出逃,沿着长江逆流而上,秘密奔赴四川江津隐居。
三、晚年力不从心,投身教育,爱惜羽毛,不肯为金钱折腰。
陈独秀抵达江津后,盘缠所剩不多。后来由于战事频繁,时局动荡,物价飞涨,他作为北大教授的津贴和发表文章的稿酬很难按时汇入。即便是稿酬和津贴足额发放,也难以支撑高企的物价,因此陈独秀一家时常无米下锅,生活拮据。
陈独秀起初是住在江津的一个普通客栈,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寄居在友人家中。由于他年事已高,只能以教书为业,又不得不多次搬家,及其艰难困苦。但即便如此,他都拒绝接受周恩来的金钱接济,并且劝说周恩来将这笔钱用于解救被国民党关押的中共同志。
陈独秀晚年时倾尽毕生所学,撰写了一本《小学识字教本》,深受国民党教育部门的推崇。国民党当局支付给他一笔预付的稿酬,颇为丰厚,只等他最终校对完稿后付梓出版。可惜后来教育部与陈独秀就书名产生分歧,陈独秀坚持书名不能改,并将预付的稿酬一分不差地归还给了教育部。而他的《小学识字教本》也没有机会出版。
总结:陈独秀幼年跟随祖父学习中国古典文化,国学根基深厚。后来留学日本,接触了民主思想,对国家和时局有着深刻的见解。从1900年起,陈独秀就开始参加了一系列反清运动,直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共舞台,他为中国民主革命鞠躬尽瘁,不懈努力了近三十年。
到了晚年,由于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便将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投身于晚辈的教育中,哪怕生活凄苦,经济拮据,仍然不忘初心,不为金钱折腰,无愧文人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