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杨运灿,笔名金钟,天门黄潭镇人。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委员、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特聘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暨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天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100多家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400多万字,先后出版《遗杯》《门前一棵梧桐树》《秋恋》《心中的月亮》《回归自然》《夏韵》等专著10部,作品多次获奖。
皂市古镇,底蕴深厚的风国都城
古风国,在天门历史演变中占有很重的份量。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天门为古风国地,就是伏羲氏的风姓。市境东北皂市镇内的五华山,今尚有“古风城”、“伏羲殿”的遗址以及“辽阳殿”和石碑等文物古迹。《清一统志》又曰:“风城即天门县城”。综上所说,可推断出现在天门城为古风国,而五华山则是风姓的封地。
一 风城封地五华山
五华山,伏羲氏风姓的封地。
五华山位于天门市皂市镇,距天门市中心城区约25公里,是历史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景区。相传因白龙引水,解救一方生灵,人们在五华山北麓设祭坛以祀。白龙寺始建于南朝,在唐、宋、元、明、清曾多次修葺。
五华山,其俊秀与它的名字一样充满绚丽的色彩。《寰宇记》云:“五华山岭连属,北接郢州,以其矗中而枝麓四布如花五出,故名。”人们常说,“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这是赞颂雨后的翠竹,夕阳下的山岭。然而,朝阳照耀下的五华山,更为美丽动人。如果你在旭日东升,霞光四射中登上“矗中”主峰,举目四眺,五朵相连的带露芙蓉就会尽现眼底。这五朵鲜花象五位挽臂出浴的少女乾隆辛丑年,亭亭玉立,清新秀永,芬芳四溢,令人眼迷心醉,流连忘返。难怪这座周长不过3000米、高不过50米的小岗,多少年来一直被列为天门十大名景之一,吸引了不少墨客骚人,致使览胜登临、瞻仰风景的游客终年不绝。不过,更使这座小山声名远播的,是它上面的殿堂庙宇,修木古城。
昔日,这里曾是古风国的国都,山上有古风城,伏羲庙,神农庙。城垛巍峨,名刹庄严,楼阁参差,霞光掩映。传说中的伏羲和神农在这里受到了虔诚的尊敬。小小山岗,虬松怪柏,古木参天;纹梓香楠,荫翳蔽日;林中细流脉脉,不绝如缕;石间涌泉汨汨,如韵如诗;一年四季,次第鲜花,烂漫多彩,给人一种“斜径幽涧皆有味”的深沉之情。相传在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南齐武帝萧颐的次子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这个笃信佛教的王爷,在五华山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白龙寺。从此,这座小山,整日香烟缭绕,钟鼓不断,善男信女,摩肩接踵,骚人墨客,相聚唱和。翻开唐代诗人皮日休《五华樵唱》一诗,就不难窥其形胜之一斑。诗曰:
一声樵唱落云间,伐木丁丁响万山。
松径有声时汹涌,石潭无雨昼潺湲。
负薪每下牛羊队,荷担曾经虎豹关。
欲把诗书抛却后,五华仙境任跻攀。
五华山,给皂市带来了灵气。素有“天门北大门”之称的皂市,毗邻京山、应城、汉川三市。作为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历史遗迹众多,既是古风国故都所在地,又是明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故里及归葬地,还存留有古笑城遗址和南朝齐所建白龙寺。
皂市古镇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据《大明编印志》载:“五华山上有伏羲神。相传伏羲之后封于此,有古风国故城”。今皂市镇笑城村五华山上还留有风城遗址。公元前639年,邾国灭亡伏羲后裔须句氏。早期立国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北,迁徙于皂市,建立风国。“风国”即伏羲之后子城。上有伏羲庙,现仍留有羲农殿遗址和须句氏旧部及风后先型、羲皇古都的石刻碑文。笑城古城距集镇中心7.5公里,是湖北境内主要的古城遗址之一。2006年发掘,城址座北朝南,城址东西长250-360米,南北宽156-305米,城址面积约9.8万平方米,城内面积约6.3万平方米。经勘察,笑城城址除城北有壕外,其余三面均为湖泊,这证明了当时城址是三面环湖,一面为壕的布局。笑城城墙东、西两面没有发现缺口,南、北面正中各有一残存缺口,可能为城门残迹。
尤其是五华山白龙古寺为天门大盛景,值得一游。
五华山南麓有明竟陵派文学创始人钟惺故居和陵墓。钟惺(1574-1624年)字伯敬,号退谷,明湖广竟陵,今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迁工部主事,改南京礼部主事。进中。天启初年,升任福建提学签事,以父忧归,卒于家。反对拟古,提倡抒写性灵,但追求幽深孤峭而流于艰涩。为此和同乡谭元春编选《诗归》五十一卷,名扬当时,著有《隐秀轩集》等文集。
此外,位于皂市镇团山村长寿山的自然风景旅游区,山水相绕,辉相交映,是江汉平原难得的休闲去处。还有古战场文家墩遗址,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率部与满清兵鏖战于此,大败清兵。1932年,贺龙率红三军与国民党军第十军徐源泉部在此激战,生俘敌旅长韩昌俊及所部2000余人。
说到五华山,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黄帝周游山川路经皂市,见五华山下大水咆哮奔流,便问是什么原因。一白发樵翁说:“昔日山下都是肥沃的田园,一日青白二龙突如其来,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顷刻间,山下就一片汪洋,变成了青白二龙的戏水池了。它们时而山前,双蛟戏水,时而山后,‘二龙戏珠’,大有吞没五华山之势……”,黄帝听后,大发雷霆,下旨治罪二龙。众臣子连连称是,哪敢不听,唯独大臣风氏进言黄帝,治罪惩罚,二龙反会更加猖狂,不利于民,不如规劝二龙引水入海,恢复田园,将功折罪。黄帝应允。风氏马上传达旨意:“二龙引水入海,还土于民,保佑五华山风调雨顺,百姓世代平安,黄帝不仅不加惩罚,还将奉为神龙,如若不然,碎尸万段,遗臭万年”。青白二龙忙叩头谢恩,愿将功折罪。
青龙自以为是,不择方向扭头而去。只听得一声巨响,金山穿了眼,银山劈两半,虎山转了弯,此时惊动了山神爷,金山陡长千丈,银山突高万尺,将青龙压在山下,只留一截龙尾在五华山西北化为山石,如今在皂市西五公里处称之为“龙尾山”。
再说白龙择向往东,摇头摆尾缓缓而行,穿过云梦泽,越过洞庭湖,把水引入东海,五华山下活土再现,百姓拍手称快。白龙过后留下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就是如今的长汀河。从此古风城内,五华山下风调雨顺,百姓平安,有民间流传的儿歌为证:
长汀河,长汀河,九垴十八弯弯多,
要问弯弯哪里来,白龙引水抄的窝。
金满河,银满河,河水满满鱼虾多,
要问鱼虾哪里来,伏羲爷爷送给我。
于是,黄帝将五华山交大臣风氏管理,送白龙图腾给黎民作吉祥物,并筑风城于五华山上,造白龙寺庙于古风城内,世代相传。古风城象征着皂市古镇的文明史,白龙被人们尊奉为保护神。
二 白龙寺上香火旺
白龙寺,位于天门市皂市镇境内,相传该寺始建于南朝,现存之建筑物为明朝重建,清代修葺。白龙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殿阁亭楼,重叠栉比。
白龙寺现存殿宇两栋,院内存有明清以来之石碑五座,碑文字体工整,碑额与龟趺,花纹精细,其中以明崇祯年间(1628-1644)所刻者为最珍贵。1981年12月30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明确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龙寺是湖北省境内为数不多的明代寺院建筑,其建筑形制和构件反映了明代建筑风格与地方建筑结合的特征,是研究湖北明代地方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
白龙寺,相传因白龙引水,解救一方生灵。人们在五华山北麓设祭坛以祀,南朝齐武帝萧赜次子、竟陵王萧子良,将祭坛改建为佛寺,依坛取名为白龙寺,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唐鄂国公尉迟敬德将寺院扩建重修,使其拥有前殿、大雄宝殿、后殿、大悲殿、五云堂、五华清憩、官房、禅堂等建筑群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明正德八年,嘉靖十五年,白龙寺又经几番装修,使其“廓隘而宏,易敞而整”。寺内碑文载道:“栋楹穹窿,撑柱霄汉,丹碧辉煌,晃耀星日”。明代文学家李濂留下了诗文曰:“白龙寺倚五华山,寺下长江抱楚关,上界藤萝低日月,暮天钟馨送潺湲”。这里,有毗邻古迹遗址,丰繁的民间传说乾隆辛丑年,历史故事,民歌童谣融汇映衬,使白龙古寺益发文彩灿然,正所谓“藏修者有清思,登临者有逸兴,憩止者有余怀”。
上世纪初,古刹屡遭战火,寺院千疮百孔,毁损殆尽,仅存的前殿和大雄宝殿也只是两座空宇。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和文物部门对这座古刹十分重视,多次拨款维修,使其又恢复了当年的风姿,龙脊兽瓦,红墙朱门,重檐斗拱,兽鸟嵌扉。历代建筑艺术风格怡然自存,大雄宝殿楹柱二十八根,中柱十字通风,两米合围,旁柱斜断落基,千年不动,炎夏不汗,丝尘不染。侵华日军为建碉堡,妄图以两辆汽车系链拽而不动,世人称绝。寺内尚有明代碑碣三通,虽经多年风霜雨雪,文字仍然清晰不漫。1993年,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皂市镇人民政府多方筹资,用两年时间再行维修古刹白龙寺殿宇,复修佛像三十二尊。前殿供有弥勒佛、韦驮、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有如来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观世音、善才、龙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这些佛像造型各异,弦金绘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现在,不少香客和信徒,在他们选定的良辰吉日,纷纷朝拜,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经久不衰。善男信女们置身在院内,看绿树成荫,青竹挂翠,钟鼓悠悠,风铃自鸣,升起一派超凡脱俗之感,涌出一片我来禅地之情。如果你置身在院外,看那香烟缭绕,翠绿丛丛,那祈祷低吟声不时贯入耳中,岂不觉得是到了人间仙境?真是“沧桑千古事,惟尔岁相逢”!
三 风城赈灾传佳话
现在位于京山市钱场镇和永兴镇境内的绿水堰水库,以及京山境内的空山洞,过去都属于风国(皂市镇)管辖。
绿水堰这个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民间传说。这里处于云梦泽的边缘地带,先秦时云梦泽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向汉江三角洲日益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少。因此,应城、天门一带的云梦泽,为汉水所挟带的泥沙煙没,形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塘堰和湖泊。1369年(大明洪武二年),应城、汉川、天门、京山一带水灾严重,朱元璋下旨丞相徐达到此赈灾。途经汉口、汉川、垌冢、胡市、张家湖、绿水堰,再到大洪山脉。徐达一班文武将士来到绿水堰,在一块山坡高地上,安营扎寨,稍作修养。清晨,徐达走出帐篷,正值仲夏季节,看见一泓泓碧蓝色的水,宛如一颗颗镶嵌在群山环抱中的蓝色宝石,秀美、灵动、安静、神秘,给人一种“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感觉,又有一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顿悟。微风吹来,精神为之一爽,映入眼帘的是波光潋滟,碧波荡漾。徐达放眼望去,层层叠叠的山上,全都披上了绿装,灌木从中开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随风摇曳;知了在树上歌唱,好像在欢迎远来的客人;天空中一朵朵白云飘来飘去,悠闲自得;一队大雁翱翔于天空,分外壮观。蓝天、白云、松树、草地、山峦、湖泊,构成了一幅天然的秀美画卷。
徐达沿着山坡往下走,看见山脚下一个湖泊的水是碧绿碧绿的,三面环绕着层层叠叠的青山,一片郁郁葱葱,幽静秀美,大树参天,风景独特,令人神往。徐达沿湖步行一周,看见湖泊周围有茂盛的绿色植物生长,一群野鸭在湖中戏水觅食,蒿草随着水的荡漾不停地摆动,野菱角在水里绿油油的,缠缠绵绵的湖边小径野花飘香,他灵感一来,就给这个湖泊取名为“绿水堰”。
1958年,天门人民在绿水堰兴修水库,取名绿水堰水库。1960年水库拦洪蓄水,1963年产生灌溉田地1.5万亩的效益。1964年4月竣工。水库枢纽工程由大坝、副坝、东输水管、西输水管和溢洪道组成。从此,柳河水患得到了治理,拦水防洪,蓄水灌溉,受益于天门和京山两地人民。
2008年元月至2010年8月,绿水堰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3840万元,主要对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管三大工程设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改造,消除了水库的防汛隐患,增强了水库的防汛抗旱能力。
话说徐达一行在绿水堰停留两天后,启程直达京山境内,来到空山洞,看见洞旁一泓泉水,徐达口渴,命随从舀了一瓢水,大口喝完,这泉水虽清澈,但无味,于是徐达吟出一句上联:品泉三口白水。
为了对出下联,京山县衙贴出告示,对出下联有奖!
京山的文人骚客被这拆字联难住了,没有一个对出来。这事传到竟陵,竟陵黄土潭的兄妹二人,是天生的聪颖,哥哥叫杨子碧,妹妹叫杨子波,他俩一商量,打马来到京山。到了空山洞前。哥哥杨子碧看见洞旁山岚重叠,山峰绵绵,脱口道:“重岚千里山风!”妹妹笑道,哥哥好联!
她打马回头,看见晴空万里,一眼可以眺望到竟陵的天门山、龙尾山,到处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加上前几天刚与龙尾山的秀才胡辉煌喜订结婚吉日,选在今年腊月初八出阁。于是春心一动,浮想联翩,对出下联道:“出艳两山丰色!”这既写了景,又抒了情,把自己快出阁的姣好面容比山水还美的心情表达出来了。
哥哥听见妹妹的对联,拍手赞道:“妹妹好联,妹妹好联!”
很快,兄妹俩来到京山县衙,向县官呈上了各自的对联。
县官先问哥哥,你为什么这样对下联?
哥哥杨子碧回答:我在空山洞出口一望,山峰叠山峰,煞是惊艳,于是把“重”字由形容词变成了动词,就是反复在这里行走,看见的都是一座座雄伟的山峰的意思。
县官又转头问妹妹,你为什么这样对下联?
妹妹杨子波回答:空山洞出口,两座山峰笔立,且风景如画,艳丽无比,我就对了这个下联。
县官是个肚子里没有墨水的人,将这两幅下联呈上湖广总督,湖广总督拍案叫好,连声说:这是对联中的上乘精品!
于是,湖广总督将这两幅下联写好,交来人带回,并且交代道:“重岚千里山风”这幅下联,大气豪迈,要用,就用这幅。
京山县衙很快将这幅对联刻在空山洞旁泉水边的石壁上。同时,分别赏给杨子碧杨子波兄妹银两。
一转眼,到了民国年间,地方官看“出艳两山丰色”这幅下联温润柔和,就在修建空山洞牌匾时,大门上用了这幅下联。
现在,游人只要到空山洞,就会看到大门上有一幅对联:
品泉三口白水
出艳两山丰色
四 皂市城里红色路
皂市,是一座红色之城,革命之城。
皂市地名由来,有一个世代流传的史话。相传秦朝末年,刘、项相争,刘邦败北,一路溃逃,进入楚地后,项羽所部追兵又至,危急关头,刘邦跑到路旁一棵皂角树下一赵姓老妪开的茶棚前求助,心地善良的老人急忙招呼刘邦进屋藏了起来,还骗走了追兵。刘邦得救后,发誓要报答老婆婆的救命之恩。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到处追杀项羽余党,为了防止误伤恩人,他派人叫老婆婆在自家门前插上一根皂角树枝,并下达军令,凡门前插有皂角树枝者不得进入,违令者斩。老婆婆又将此事告诉给乡亲们,于是这一带家家门前都插上了皂角树枝。当刘邦军队来到这里,见户户门前都插上了皂角树枝,军令难违,只好撤兵。乡亲们非常感谢赵婆婆,故将此地呼之为“赵氏”。从此以后,人们都喜欢在门前空地栽上皂角树,以示纪念。一时间,皂角树成林,皂角满街。加上“赵氏”谐音,“皂市”因而得名。另有一说:古时,皂角树所结皂荚(皂角),是洗涤衣物的最好物资。因此,这一带农民栽种皂角树甚多,皂角成了商品,形成了皂角市场,故称“皂角市”,简称“皂市”,沿用至今。
皂市地势险要。由于它建在大洪山脉前哨的五华山上,北有山岭横贯,南有溾水环流,实为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地方。早在西汉末年,绿林军首领王匡、王凤就活动于此(今韩王村)。明朝在这里设置哨所。李自成的起义军曾七克皂市。1835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在此大败清军。光绪26年(1900年,庚子),皂市人民打着响应义和团的旗号,火烧英帝国侵略者的教堂。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京(山)、天(门)、应(城)三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31年10月贺龙率领红军攻克皂市,军部设在京山街口(现成人学校)。1932年1月,红军在应城县龙王集、陈家河一线战斗告捷,歼敌4000余人,活捉了国民党政府军旅长张联华,在五华山上召开军民大会,贺龙军长上台讲话,皂市人民深受鼓舞。1937年,中共天门县第二次党代会在这里召开。同年,中共湖北临时省委派童世光同志在皂市开办“书报合作社”,作为党在这里开展抗日活动的据点。1939年12月,侵华日军木村率领警备队800余人侵占皂市,有不少优秀儿女为抗日流血牺牲。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克皂市,歼敌三个团。1947年12月26日,李人林将军率部再次攻克皂市,炸毁国民党反动派在杨家祠堂的军火库,方圆数十里能听到爆炸声,看到火光。这一胜利给国民党反动派一个沉重的打击,为解放江汉平原地区扫清了障碍。1948年,皂市获得解放。
皂市古往今来,英才辈出。明代中叶,誉满文坛的“竟陵学派”创始人——钟惺就出生在这里,他与谭元春独树一帜的文风,为祖国文学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维桢(1550-1626年),字本宁,明朝隆庆二年进士,曾任副使、给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后封为“太子太保”。他博文强记,所写文章气势磅礴,撰写的碑文题字,名扬当朝。主要著作有《史通评释》、《黄帝词韵解》、《大泌山房集》等传世。征台将领杨正声(1757—1813年),字慎齐,清乾隆武举,辛丑年科试中第九名进士,封建威将军,他受命征服台湾后,由于得罪了权贵和坤,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致死。时年56岁。李长龄(1861—1928年),字筱香,晚年号十白居士,11岁即中秀才。参加辛亥革命。曾任黎元洪军政府秘书长。袁世凯盗国称帝,长龄愤然回乡,在皂市镇上设私塾授徒谋生,提倡新学,以培养少年英才为己任。辛亥革命老人、爱国学者李紫宪,擅长鉴赏文物字画,对古典文学造诣很深。抗战期间,以私塾形式一边讲学以谋生,一边用自己亲身经历教育学生要具有民族尊严和民族气节,匆忘国耻。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一批有志青年纷纷投身到抗日最前线。1943年李紫宪先生也投奔豫鄂边区新四军,任边区政府参议员,1948年回到家乡任皂市小学校长。解放后,任湖北省文史馆馆长,被武汉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国家培养了一批考古人才。陈子卿(1900-1945年),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皂市地区总工会组织委员,后调任天门县工会组织部长,1927年参加工农革命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皂市组织抗日民族先锋队,建立皂市船舶合作社,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应城矿区工会主席兼第五区区长、天北联乡主任、天京县抗日游击队参谋等职。1945年8月30日,在白龙寺旁壮烈牺牲。
当代皂市也有不少出类拔萃人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金钟鸣,1958年在上海特地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首长演唱了湖南民歌和四川船工号子等歌曲。还为电影《李双双》、《聂耳》、《苗家儿女》等影片的主题歌配音。他演唱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思乡曲》、《追求》、《亲人啊,快快来相会》等被灌制成唱片,还编写了《声乐问答一百例》在全国发行。电影剧作家、作家陈立德,1950年开始创作,1962年调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辑,1971年调武汉军区空军文化部任创作员。他的电影剧本和长篇小说等主要作品有《前驱》、《吉鸿昌》、《黄英姑》、《长空雄鹰》、《向井岗》、《翼上》、《刑场上的婚礼》、《飞行交响曲》、《长城恨》等,在全国第三届电影“百花奖中”,《吉鸿昌》获最佳编剧奖。此外,还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骨科专家张宗铭;留学美国的核物理学家杨德礼;受聘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任微生物教授的孔令雄;上海美术学会画家、书法家赵廉森;曾任辽宁省丹东军分区司令员韩德怀也出生在这里。
日升月落,时光似水。从古风国到皂市镇,历经了多少朝代,历经了多少沧桑。人们记得的,是皂市的美丽传说;人们看到的,是皂市的历史巨变!
参考书目:
1、《天门纵横》,(长江文艺出版社),肖孔斌主编。
2、《天门市志》(1979—2003),(长江出版社)。
3、《秀美的绿水堰》,《竟陵文学》2021年秋季号,杨运灿著。
4、《空山洞的对联》,《竟陵风》2004.3期,杨运灿著。
天门文艺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