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经文由六十四卦构成,六十四卦由八卦两两组合而成。因此,学习《周易》当从八卦入手。
八卦都有三爻构成随卦周易译注,象征天地人三才。每一爻都有或阴或阳的性质,中间断开的是阴爻,不断的是阳爻。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的哲学基础是阴阳观念。
八卦分别是乾、坤、坎、离、震、兑、艮、巽,这八个三爻卦又称之为经卦,以之为基础的六十四卦叫别卦。八卦卦名及卦象,南宋朱子有很好的歌谣式总结:
乾三连,坤三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同样,对于六十四卦卦名的记忆,朱子按照卦序也编了诗句方便记忆: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朱子的总结对于《周易》初学者来说,提供了很多方便。
六十四卦卦象都有六个爻组成,从下而上依次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阳爻为九,阴爻为六。比如,二爻为阴爻时,读作二六;上爻为阳爻时,读作上九;以此类推。
《周易》经文分为上下两卷,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很显然下经卦数比上经多出四卦。其实,这个安排是很巧妙的,甚至可以说是深思熟虑的。六十四卦中,有很多卦把卦象倒过来就变成了另一个卦,但是其中有八个卦,卦象倒过来仍然是这个卦。在易学中,我们变前者称为变卦,后者为正卦。六十四卦中,正卦有乾、坤、坎、离、颐、大过、小过八个;变卦则有五十六个。互为变卦的两个卦其实是同一个卦象,因此,实际上变卦只有二十八个。在上经三十卦中,有六个正卦,剩下二十四卦共十二个变卦,因此上经实际上只有十八个卦。同样,在下经三十四卦中,有两个正卦,其余三十二卦共十六个变卦,实际上总卦数也是十八个卦。可见,上经三十卦与下经三十四卦在卦数上是一样的。
以上就《周易》经文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下面介绍《周易》传文也就是《易传》。
近代以来的易学研究,在对待《易传》问题上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经是经、传是传,经传要分离;另一派则认为经传不可分。我同意后者。《周易》作为六经之一,有着十分深厚的解释传统,《易传》是《周易》的第一部解释性文献,也是唯一一部与《周易》经文取得了同样崇高的地位的传文。两千余年易学解释学的发展离不开对《易传》的不断解释。经传分离的观点要抛开《易传》去解释《周易》,以为这样才能得到《周易》的本义,这无异于天方夜谭。这就等于要求我们初学者抛开一切的注本,去面对孤零零的《周易》经文。这可能吗?有可操作性吗?
另外,需要指出《周易》之所以能够区别《连山》《归藏》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一方面在于它自身结构的合理性(上面已说),另一方面则有赖于《易传》的哲学诠释。
《易传》又称“十翼”,共有十篇文字,包括《彖传》上、下,《大象传》随卦周易译注,《小象传》,《(乾坤)文言》,《系辞》上、下,《序卦》,《说卦》,《杂卦》。
我们在读《周易》经文时要注意,每一卦当中读到的《彖》《大象》《小象》都是《易传》的文字而不是《周易》经文。
就哲理而言,两千年来,大家都看重《系辞》上下、《文言》《序卦》等,学习《周易》过程中的我们也一定要重视起来。
《周易》有庞大的注疏(解释)传统,而读《周易》又离不开注本,因此注本的选择很重要。就我阅读所及,《周易》古注推荐孔颖达《周易正义》和朱熹《周易本义》。今人的注本我读过周振甫的《周易译注》,很不错,值得参考。
除此,推荐朱伯崑《易学哲学史》,愚见以为这是足以在易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皇皇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