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三四】
江宾谷《在楚中寄信托家人山庄栽树》云:“老去菟裘身后冢,他年都要此中来。”何言之亲切而有味也!《汉上喜晤汪丈》云:“他乡执手感前盟,白发垂肩阅变更。问旧可堪皆后辈,抱书犹记拜先生。渐成安土如秦赘,别后添丁尽楚声。客况中年复谁遣,一尊寒雨故人情。”
江宾谷,即江昱(1706—1775),字宾谷,号松泉周易大传今注书,清广陵(今江苏仪征市)人。乾隆十八年(1753)廪生,但仕途不畅,与弟江恂著述唱酬。恂以拔贡官湖南常宁、清泉知县,昱奉母就养,不与公事,惟以眺咏山川为事。乾隆二十一(1756)至二十八年(1763)被聘为石鼓书院主教,治教有方.长于诗文,尤好词章。诗词以咏物见长,笔调平淡季婉,但风骨挺健。著有《梅鹤词》四卷、《集外词》一卷、《松泉诗集》六卷及《尚书私学》四卷、《潇湘听雨录》八卷等,均传于世。昱,音yù。详见《闲读(722)》
菟裘,音tù qiú,古邑名。春秋时鲁国辖地,今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意思是:(鲁国大夫)羽父请求杀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宰相的官职。隐公说:“从前由于他(指桓公)年轻的缘故,所以我代为摄政,现在我打算把国君的位子交还给他。已经派人在菟裘建筑房屋,我已经打算退休养老了。”后世因称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为“菟裘”。宋·苏轼《浣溪沙 自适》词:“倾盖相逢胜白头。故山空复梦松楸。此心安处是菟裘。”宋·陆游《暮秋遣兴》诗:“买屋数间聊作戏,岂知真用作菟裘。”
汉上,音hàn shàng,为一个地理泛称。汉上不是行政上的概念,是文化和地理的概念。根据古籍记载,有关于“汉上”文化的地域包括秦汉,荆楚,巴蜀,中原,只要是汉江流域,长江一带,都与“汉上”相关。“汉上”一词在诗文中,常泛指汉水和长江中上游一带。
汪丈,姓汪的长辈。丈,对长辈的尊称。
安土,音ān tǔ,释义是安居本土,也有使地方安定的意思。《易经·系辞上》:“安土敦乎仁,故能爱。”《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用吏多选贤良,百姓安土,岁数丰穰。”按:“安土”也指一种民间风俗周易大传今注书,迁入新居后举行一系列祈祷祭祀活动,如念经、上供、烧纸钱元宝等,求得神灵保佑居住者平安幸福。
秦赘,音qín zhuì,典故名,典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秦代男子家贫无以为婚者,得入赘妇家。后因以借指赘夫。本条诗话中“渐成安土如秦赘”句,意思是“渐渐的成为安居本地的人,如离开自己家的赘婿一样”。
添丁,音tiān dīng,最初的意思是生儿子,现在多指新生儿出生降临(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血脉相传、后继有人了。古代成年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成年男子称口。《北齐书·文宣帝纪》:“丁口减於畴日,守令倍於昔辰。”唐·韩愈《寄卢仝》诗:“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耜。”《清史稿·食货志一》:“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繫於户。”添丁一词最早来自《唐才子传》卷八:“卢仝,范阳人,号玉川子。……仝老无发,奄人于脑后加钉。先是生子名‘添丁’,人以为谶云。”
楚声,音chǔ shēng,中国战国秦汉间楚地的音乐,也泛指长江中游、汉水一带以至徐、淮间的音乐。亦称“楚调”或“南音”。南音一词始见于《左传》及《吕氏春秋》。《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琴,操南音”;杜氏注:“南音,楚声”;《吕氏春秋·季夏纪·音初》:“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亦属楚声。楚声的极盛时代是战国和两汉,诗人屈原的《九歌》及其他楚辞作品,多依据楚国民间乐舞歌唱形式而作。两汉帝王先后起于楚地,《汉书·乐志》说:“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刘邦的《大风歌》所用曲调也是他家乡的楚声。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同前)所谓楚讴,也是楚声。但本条诗话中“楚声”则是借用字词,实际是指生下的孩子都说楚地之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