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的经典有没有关系?
当然是有关系,而且关系巨大,是父与子,祖与孙的关系,太极拳不是凭空产生的。
为什么太极拳是出现在中国而不是西方社会?自然有其脉络根源。
西方社会的文化属性是强者文化,信奉的是丛林法则,是弱肉强食,只尊重强者。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不然,核心是中庸之道,恪守中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实际上也是阴阳之道,既有厚德载物,也有自强不息,追求的是公平,平衡。阴阳对立,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阳互根,阴阳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阴阳一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平衡,阴极必阳,阳极必阴。
中国的文化不是争强,而是走中道,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世界上包容性最强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长盛不衰持续至今的原因。几千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也被外来民族统治过,但中华文化不灭,以其优越性最终吸收同化了统治我们的民族,形成了更丰富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都不排斥世界上一切好的文化,都可以为我所吸收,但中华文化的根从来没有变过。
正是有这样的文化根基才能生长出太极拳这一集中华文化特点于一身的拳法,而四书五经是传统文化中的公认经典,易经,道德经,皇帝内经,都以阴阳之道为根本。纵观太极拳的核心拳理不就是阴阳之道,中庸之道吗?所以说太极拳也是文化,是文化拳周易里的太极,其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在人体运动上的具象化。
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就没有太极拳,怎么能说太极拳和四书五经没有关系?
有人说中华文化太深奥,用来论拳怎么谈都对,怎么谈都错。还有人质疑太极拳的动作里道德经在哪里?阴阳在哪里?
需知很多经典讲的是形而上的东西,易经里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无处不在,万物离不开道,用来指导太极拳肯定没有问题,但更多的是心法,方向,原则,原理等共性的指引,而具体动作是成形的器,是形而下,越具体分歧就越大,越难以统一。但是具体的动作从何而来,为什么这样做,不那样做?根源还是来源于形而上的道,来源于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等诸多经典。
但是这些经典并不是太极拳,就像有人说太极理念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把道德经变成太极拳本身,太牵强了。这话没错,经典包括太极拳理但经典不是太极拳,太极拳也不是经典,其还有拳的表现,太极拳理就是经典之理但不是全部,两者不能划等号。我们通过练习太极拳而明拳理,就能明白经典之理。可以说太极拳仅仅是我们学习明悟阴阳之道的一个途径。如果说太极拳是浪花,那经典就是海水,浪花是海水形成的,还需要有风才能形成浪花,通过浪花研究海水只是一个途径而已。
孙庆武老师说:太极拳三大理论经典:易经,道德经和黄帝内经。太极拳是思想拳,哲学拳,文化拳。不知阴阳变化之理,何以有太极拳?
而有人说这种说法是空洞无物,四面靠不著墙的论说。是这样吗?肯定不是。古人有讲练拳有一层功夫一层理之说。练习太极拳到一定程度就能深刻体会到易经,道德经和黄帝内经所讲的阴阳之道在身体上,拳法上,动作上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当然在初级阶段周易里的太极,盲目地去学习易经道德经等经典对于练拳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对于拳法的进步没有作用。经典之理是更高一层的指引,首先要有一个身体的基础才行,小学没毕业,确实是不需要学习大学知识的。一个人在初学太极拳时,不教他具体的动作怎么做,只是讲易经阴阳,肯定学不会太极拳,这样就是空洞无物,四面靠不著墙。
其实这具体的动作和训练方法体现的肯定也是经典所讲的阴阳之理,不然就不是太极拳了。比如拳击,泰拳的训练方法肯定和太极拳不一样,这背后体现的就是理念不一样。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在阴阳之理的指导下产生的,怎么能说动作里没阴阳呢?
若问太极拳的一招一式,那里是太极,那里是阴阳?其实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太极阴阳的表现,走圆划弧,开合,起落,动静,细心体悟招招皆有学问,皆有理。不止是太极拳,其他武术也一样,只要是宗师级别的武术家甚至各运动领域的顶尖人物其运动都是严格符合阴阳之理的,但其他运动只体现阴阳之理的一部分。符合阴阳之理但不一定是太极拳。太极拳还有其独特之处,这独特之处在于其以弱胜强的理论,也是阴阳理论的具体应用。
道德经里讲“柔软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居其雄,守其雌,居其白,守其辱。”“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太极拳讲究四两拨千斤正是柔软胜刚强在技击上的具体应用,而在具体练习动作和方法上,太极拳不能随便发力以含蓄为主。老子强调三宝,“曰慈、曰俭、曰不为天下先”不也是太极拳的心法吗?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类似的句子在道德经中还有很多,虽然道德经不是写来练拳用的,但用来指导太极拳有什么不可以的?
有人问:何谓浩然之气也,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拳论中有句名言:“气以直养而无害”可能就出于此吧。《黄帝内经》里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不管是生活防病还是练习太极拳养生都是最好的指引。打太极拳时能做到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吗?
《黄帝内经》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本就是阴阳。练习太极拳可明阴阳,自然于治病一途会有心得,练好太极拳就会懂运动疗法也不是没有依据。
力学或人体学确实是可以指导和解决很多太极拳的问题,但绝不是全部,至少神经学,脑科学的知识都包括在太极拳的体系之内。比如说普遍认可的放松之说就直指脑科学和神经学。
太极拳不仅仅是身体的锻炼还包括精神意识的锻炼,是身心双修,性命双修的体系。而性命双修最出色的体系当属道家无疑,而太极拳正是来源于道家,修道离不开阴阳。力学或人体学是现代科学的长处,也是和太极拳基础阶段的练习一致的,两者并不矛盾,是互相补充的关系,没必要非此既彼。真正的太极拳练习者不应当排斥现代力学和人体学,但要明白现代力学和人体学不是太极拳的全部。几乎所有到了高级阶段的太极拳大师都强调意念的作用和意念的练习,这是在符合现代人体科学为前提的意念练习,不然就不是太极拳了。单纯的意念练习不是太极拳。
传统文化不是玄学,四书五经也不是玄学,之所以很多人这么认为,是因为没有切身的体悟,不能眼见,身见,自然就玄之又玄了。很多经典都需要实修实证才能理解,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也是我们看不懂经典的原因,如果我们的境界和古人一样高,经典自然一目了然。所以要想理解明白经典,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实修实证,而太极拳仅是其中一条路而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太极拳既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其理其形也是科学的,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太极拳是有利于太极拳的传承和传播的,但没必要否定传统文化阴阳之理,需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根的树木怎么长活?
随着科学的发展,不管是身体还是精神,科学都可以给太极拳越来越多的指导,继承传统不是排斥科学,为往圣继绝学当尽心尽力,一切都可以为我所用,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练习太极拳既要有容又要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