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六十甲子 > 戊午 » 正文

咸丰年间乡试舞弊案:平龄墨卷与红卷差异惊人,皇帝震怒彻查

2024-06-11 10:36

在孟传金的奏章中,专门提到平龄的墨卷与誊抄后的红卷不一样,还笃定的说这就是一场严重的舞弊案。建议皇帝彻查此事。

咸丰听后,异常震怒。天子脚下,皇帝选人,竟然还敢在乡试上动手脚。当即就派载垣、端华、全庆、陈孚恩四人严厉彻查此事。这四人,载垣和端华是大清朝的铁帽子王,全庆是吏部尚书,陈孚恩是兵部尚书,二人都是从一品的官职。一个案件惊动四个人,就差皇帝亲自挂帅了。

风雨欲来风满楼,一场风暴即将来临。

03 兵贵神速查案件

皇帝下令,四人探组连夜查办,很快就理出眉目。

据查,平龄的墨卷全篇不通顺,还有23个错别字,而在朱卷上却改了7处错别字。探组又提审阅卷的考官邹石麟,邹石麟却说:以为是誊抄错了,就用私自带来的红笔给改正了。

至于这张垃圾考卷为何能考中第七名,谁也没想去深究。如此重大事件,就想轻飘飘的了结,谁成想,皇帝不乐意,他认为,作弊的远不会是平龄一人,这只是个序幕,下令再查,往深了挖!

十月二十四日,载垣、端华等人在圆明园九卿朝房,磨勘复查所有中榜试卷。这一查不要紧,数九寒冬都能惊出一身冷汗,仅此次乡试,就查出50多份有舞弊嫌疑的卷子,最夸张的一份卷子竟然错别字就高达300个。一份卷面才写多少字,这都能通过,可见考场之腐败,考官之堕落到何等地步。

皇帝立即下令将主考官柏葰、副主考官朱凤标、程庭桂革职查办;剩下的交由吏部处理。

咸丰戊午年_咸丰戊午年是哪一年属什么_咸丰戊午年云南发生了哪些大事

这柏葰是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位极人臣,朱凤标历任刑部、兵部、户部尚书,程庭桂是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兼户部侍郎,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同朝为官,谁都有今天下岗,明天再重来的时候。

因此,吏部的处理意见也是轻描淡写:3名同考官革职;3名正副主考官革职并罚俸一年九个月;涉案考生不是被革去功名,就是要求停止参加会试。

这么大的案子,都没个判刑的,如此轻飘飘的就过去了,皇帝很不满意。了解皇上心思的肃顺知道,自己登场的时候到了。

肃顺 剧照

04 痛下决心一网打尽

肃顺通过自己的关系网,打听到了一件更加匪夷所思的事。

考生罗鸿绎委托同乡李鹤龄,帮他找到考官浦安疏通关系。三人商议在卷面上作弊:当遇到四篇文末用“也夫”、“而已矣”、“岂不惜哉”、“帝泽”来结尾,就知道是罗鸿绎的考卷。

这是当时惯用的作弊手段。还有“递条子”一说,在条子上花多少个圈,高中后就会给几百两银子。可见无论多么严谨的制度,在腐败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

作弊 手段

评考时咸丰戊午年,还真让浦安阅到了罗鸿绎的卷子。这文章漏洞百出,但浦安还是将其推荐到主考官手里。柏葰看到卷子后,直接给撤下去了。

浦安知道后,也是担心到手的钱没了,就想办法找跟了柏葰十多年,还能说得上话的仆人靳祥求情。浦安的保荐,加上靳祥的周旋,使得柏葰最终将第238名考生的卷子撤了下来,改换成罗鸿绎的卷子。

事后,罗鸿绎分别给李鹤龄和浦安200两和300两银子。就这样,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就这样被无声无息的被替换了。他的命运更改了,就如162年后的苟晶一样。同样,参与者的命运同样被更改了。

肃顺和柏葰素来不和,二人在政见和利益上都有冲突,此事被肃顺知晓,必然会上达天听。事到如今,柏葰的问题除了失察,还加上明目张胆替换卷子,更改科考成绩,性质变了。

牵出萝卜带出泥,怕事的浦安还举报说,亲眼见到副主考官程庭桂曾在考场中烧条子。这程庭桂也是受人之托太多,怕自己记不住那么多暗语,就干脆把条子都带进考场。

咸丰皇帝听说后气的直拍桌子,当即下令将程庭桂革职入狱。其他人倒好说,只是如何处理柏葰,让咸丰皇帝很是头疼。

柏葰身为蒙古正蓝旗,为人正派,精明能干,办过很多贪腐大案。位居文官之首,一品大臣,门生故吏遍天下。况且这个案子中,他只是替换了卷子,并未收钱,顶多受人蒙蔽,有负圣恩,此事可大可小。

对此,吏部的人学乖了,皇帝已经震怒,不可能再向之前一样轻判了,因此直接判处柏葰斩立决。

咸丰戊午年云南发生了哪些大事_咸丰戊午年_咸丰戊午年是哪一年属什么

收到刑部的处理意见后,咸丰皇帝询问大臣:柏葰有无屈抑(冤枉)?

他这么说,心里是想有个人来替柏葰说个情,毕竟柏葰表现一直不错,也就顺势把柏葰这事大事化小了。可不曾想,在场的大臣全部低头沉默,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柏葰说话。

这时,肃顺站出来了,他说:科举事关重大,定要抑制不良之风。柏葰身为股肱之臣,知法犯法,罪无可恕,不正法不足以震慑其他官员,也难平天下悠悠学子之口。

此话给柏葰深深的补了一刀,咸丰皇帝想保也保不住了。

随后,咸丰皇帝低声说道:就按吏部的意思办吧。

就这样,柏葰、李鹤龄、罗鸿绎、浦安、程炳采判斩立决,案件牵涉共计91人:5人被斩首咸丰戊午年,3人充军,7人被判充军后赎罪,7人被革职,16人降级调用,38人被罚俸一年,13人被革去举人功名或停止会试资格,2人死于狱中。

这个案件发生在戊午年,史称戊午科场大案。这场大案过后,保证了之后二、三十年的科举相对公平。就连曾国藩都一再跟儿子强调,不可“递条子”,看来这都是血的教训得出的经验。

在清朝,科举考试是入仕为官的必经途径,皇帝指望通过考试来筛选出有志之士,成为国家栋梁。寒门学子、贵族公子挤破脑袋也想成为天子门生,出将入相,改变家族一生命运。

官场风气愈下,科举舞弊猖狂,官僚拿钱办事,何提选拔栋梁?大清朝的落败,可想而知,源头都已经浑浊了,如何能昌盛的起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