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解读 > 周易本义 » 正文

拙作重编出版之际,唯赖孔子及其弟子之传耳

2023-08-07 08:03

周易本义港台版_周易台湾_周易预测学香港版

一、前言

在拙作重编出版之际,我们不能不再次论及孔子与《周易》及《易》占:因为设若没有孔子的喜《易》传《易》,《周易》恐与《连山》《归藏》及龟卜一样,早就湮没失传了,故今人得以考见《周易》画卦之本旨者,唯赖孔子及其弟子之传耳!

由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要》篇知,孔子晚年不仅喜《易》,更在读《易》研《易》上下了极大功夫,“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即是其明证。孔子为后人开辟了一条以“德行、仁义”而求德求吉的儒学《周易》研究新途。这条新途在同意其说的弟子拥戴下,得到了传授。子贡从孔子受《易》是无可质疑的,此质诸《要》篇可知也。

考证帛书《周易》之《要》篇和西汉前期的《淮南子》记载,纳甲筮法确为渊源有自的《周易》古占法。案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曾从武帝时的易学博士杨何学《易》,故“《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之说必得之杨何也。由此而观之,从田何而传至杨何的西汉今文《易》旨,确由孔子传来也。我们虽然不能仅据这些简约粗略的文字而定孔子所传之占筮方法中有纳甲筮法,然而细考这些文字确与纳甲筮法相合。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明白:孔子于《易》“吾求其德而已”实其多年精研《易》占及梦兆、占候、候星占术后的心得之语,故曰“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这是孔子对自己从学《易》到精于《易》占所走心路历程所作的最简洁的文字归纳。在孔子看来,由“吾求其德”而臻至“顺于天地之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精通《易》及《易》占者的境界。

二、再版前言

由帛书《易传》中的记载,至少说明了三点:

第一,孔子确实爱《易》喜《易》,且与《易》有着很深的感情。

第二,孔子既然爱《易》,当然要研究《周易》的筮法,且不断进行有关占验的总结。“吾百占而七十当”即其证,但仍感不如“周梁山之占”。

第三,最重要的是,人们占卦是为趋吉避凶,而孔子则认为通过“德性”与“仁义”的修养亦可达到此“求福”“求吉”的目的,故与史巫“同途而殊归”。此《易》旨即是经孔子改造之后“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易》。

李光地指出,《易》之本义,正是为“上古之时,民心昧然,不知吉凶之所在,故圣人作《易》,教之占筮,使吉则行之,凶则避之。此是开物成务之道。故《系辞》云:‘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疑’,正谓此也。”这种对《易》之本义的体察与认识,贯穿于朱熹《周易本义》的始终,亦贯穿于《周易折中》的始终,故宋元明清诸朝代的易学家皆明于筮法,受此传统影响,直至近现代,著名易学家如杭辛斋、尚秉和、钱穆等人亦精于筮法,他们以“火珠林”筮事,以“射覆”筮物,人们又将这些卦例或集辑成书,或发表于报章,亦成学人一趣也。

80年代改革开放后,由于当时人们思想上仍有十年“文革”的余寒,故研究《周易》的文章多在《周易》经传的哲学思想上做文章,这就是为什么港台的研《易》者多为中文系学者,而大陆的研《易》者几乎皆在哲学系的原因。

我们今天介绍这些方法,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这不是提倡筮法,不过是要搞清历史中的一件事实。”亦即张岱年先生生前一再对我说的:只有全面通晓《周易》的象、数、理、占,才能算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周易》研究者。故我当时撰写此书周易本义港台版,无非是想让一些研《易》者对“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初版前言

作为我们民族智慧结晶的《周易》,正是通过“观天文,察时变”的手段,将无数信号浓缩转化为“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的八卦符号,并以这些符号为中介,引发出勃勃生机的大易文化之流。而其中的术数之学,正是人们试图通过各种外显的八卦符号与内隐的五行生克机理,以便寻找出能够确切再现人类活动场面的动态公式,并依据这些公式,推断未来活动场面的吉凶。

《周易》筮法正是中国古代先贤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诸多揭示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之一。在中国,古代人的认识完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周易》筮法的完善过程。

今天,我们只是先介绍纳甲筮法的一般运算方式及部分古今卦例,今后,我们将要从文化史的角度入手,试着探索纳甲筮法及其在漫漫历史中形成的这套干支纳入卦体的八卦运算系统。

我认为,这种力图再现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生存场面的干支卦体符号系统,所以能长期存在并代代相传,其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它并不是凝固的、固态的符号公式,而是一种能积极表现人类活动能力的动态形式。它以“变动不居”的爻位及卦变,充分表达着事物的可变性与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及创造性。

在“纳甲”的卦爻符号中,人不只是对其施加影响的主体,是这些卦体的摹写者,更是演卦过程中的创造性本源。我们不妨将这些卦体看作折射占卦人个体心理的抽象物,它作为八卦符号信息系统,常常成为人们总结过去、改变现在、瞻视未来的动力。

四、《纳甲筮法》后记

占筮成为“预测学”之后,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与兴趣,学术界对此看法不一:有肯定者亦有否定者。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在给本人主持的1987年济南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的贺信中曾说“我有个建议,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但《周易》本来是一部筮书,《周易》的哲学思想有些与筮法有关,因此对筮未能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

时任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的任继愈先生认为:“《周易》作为一部卜筮之书,它的占卜方式很值得注意。我们可以把国内外有关少数民族占卜活动的资料拿来,与《周易》的筮法进行比较,一定会比古人发现更多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周易》筮法的特点,从而对《周易》研究有所突破。”

若依者蠡测之见,《周易》占筮作为《易》学象、数、理、占的四大内容之一,在民间有极强的影响力,因而它已经成为一种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现象,确有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若一味进行贬抑,则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笔者认为,我们研究筮法,绝对不能仅仅以一个明白占筮之道的术士标准要求自己,而要以一个“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的君子德风云探索其渊蕴,研究其人事之终始,并进而体验“生生之谓易”的伟大境界。我认为易学正是以其卦体的生生不已,而不是以万古不朽阐释了我们的世界,这就是它的眼睛为什么永远是警醒的缘故。如果我们时常想到它那警醒的眼睛,我们就能以老实客观的态度云仔细认真地研究易理,求索其占筮的运算机制,进而对这一文化现象作出发古人所未发的全新探讨——这是时代对我们的需求,也是学术良心对我们的要求。

周易预测学香港版_周易本义港台版_周易台湾

由前人筮书看,几乎书中所有卦例都是百分之百地得到了验证。由此观之,自然是能算准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既然现实中我们经常占而不验,显然可能在如下三个方面存在问题:

1. 古人的这套运算机制,其本身就有不严密、不完备与不准确的地方。

2. 演算者个人技术有问题。

3. 来占者心存叵测。

据此,笔者以为:占之而时有不验是绝对的,占之而能得验只是相对的。故古今筮书中,凡宣称自己所占之卦皆百分之百得验者,基本上可不必置信。

五、纳甲古今筮例小结

由古今筮例的占断来年,往往多有这种情况:一卦演出,所占之事往往有利因素多,不利因素少,而断卦人反以凶或不利论之;反之,所占之事往往不利因素多,有利因素少,而断卦人反以吉或有利论之!这就是古人所谓“筮无定法”。可见论断所占事物的吉凶,并不以卦中利与不利因素的数量多寡为据。这其中除了对纳甲筮法机制的大要不能失之太远外,其对事物吉凶的推断,有些高明的断卦者常有凭自己多年解卦而悟出的经验与秘诀。而这些经验与秘诀是由断卦人的学识、他对纳甲规律的认识、他本人的德性修养和先天宿根中的悟性以及一时灵感的闪光等所共同组成的。

笔者很想通过这本小册子,作为引玉之砖,引导人们从文化史与《易》学研究史的角度入手,研究纳甲筮法。因为它作为源远流长的伟大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曾跌宕起伏,历久而不衰!它与其它文化一起周易本义港台版,互生互补,互推互引,共同形成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文化生态环境。且其中的许多资料,尤其是明清人阐发纳甲筮法的资料,尽管时有糟粕,但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前人,特别是宋、元、明、清人的诸多社会层面与文化层面,无疑仍具有重大的价值。

本书简介:山东大学刘大钧教授关于民间最为流行的周易占卜方法--纳甲筮法(又称铜钱卦)的讲座记录,通过婚恋、疾病、事业、财运等实例讲述了纳甲筮法的占卜原理及方法。文字简洁,卦例周详,并有许多作者关于纳甲筮法运算机制的独到见解。通过《周易纳甲筮法》读者可以深刻领会周易作为卜筮之书的特点,并进而学习周易刚健、包容、谦恭、变通等哲学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