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兑易经进行整理翻译的人数不胜数,但是能够对《易经》进行集中精力、仔细研究、匠心打造的人恐怕也只有康熙一人吧!康熙在任期间,他和李光地动用国家力量组织众人做了一本大合集《周易折中》。
这本《周易折中》在1708年正式被编纂完成。1708年,年卦88坤,也是象征文化的一年。一个能认识到需要编纂一部《周易折中》的皇帝,无愧于康乾盛世之名,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能引领出来一个康乾盛世了。
所以周易折中 翻译,如果学易看注解翻译,只看这一本《周易折中》就足够了,这是一代明君康熙和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合作泽被后世的一件大事。大数据时代之前,这种事情要倾国之力才能做到,是康熙朝五十位顶级知识分子的集体功绩。
等你进入伏羲易的知识海洋后,你再翻开《周易折中》,就会发现,那些古代著名的经学家、理学家、儒学家们,统称为大儒们,他们的注释很多与你亲身经历的不符啊!所以周易折中 翻译,不要以为能写文言文的古人就真的比你更懂易经的卦爻辞,你不需要注释,只要身历其境就会自解其意了。
我们举个大家都能理解的例子。比如于易彬彬的孔子,《论语》开篇《学而》第一段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先来看看白话文怎么翻译的,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这个翻译显然是不正确的!你随便问问任何一个在学校学习的孩子,事实是这样吗?这不是自欺欺人吗?上课听讲,下课复习不能疯跑疯玩,这不是违反人性吗?这种翻译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如果不是为了混文凭找工作,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有几个是这种学习状态?
但是朱熹对此章的评价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人家朱熹说得多清楚,这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人家没说是一般知识的学习,人家专门指的是易经知识的学习。只有学习易经才会有这种学习的快乐。相类似的,学习状态就是遇到自己真心喜欢、喜爱的东西才会有这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