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解读 > 周易象说 » 正文

周易第二十卦风地观巽上坤下风扬尘埃

2024-03-21 15:08

周易第二十卦

风地观 巽上坤下

风扬尘埃之象观察入微之意

编码:(鹳鹊同林,下中卦)

卦辞:鹊遇天晚宿林中,不知林内先有鹳。虽然同处心生恶,卦外逢之事非轻。

推断:先难后易,谋事不易,交过节令,忧愁变喜。

大象:风运行于坤地之上,喻有周游观览之意。阴长阳消,正道衰微,万物难行。

运势:处身于变化之中,宜多观察入微,心身苦恼,并防外来诱惑。

爱情:飘动不定,外表看好,但内里虚浮,宜得长辈扶助。

疾病:有渐恶化之象,病情变化多,为腹、神经系统病症。

失物:若能细心四察,可以找回来。

诉讼:小人当道,愈争论惹起纷争愈多,但终会和解。

周易卦爻辞原文

观:盥而不荐,有孚 若。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六二:窥观,利女贞。

六三:观我生,进退。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周易卦爻辞解文

观卦象征瞻仰:瞻仰了祭祀开头盛大的倾酒灌地的降神仪式,就可以不去看后面的献饗之礼了,因为这时心中已经充满了诚敬肃穆的情绪。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象辞说:观卦的卦象是坤(地)下巽(风)上,为风吹拂于地上而遍及万物之表象,象征瞻仰。先代君王仿效风吹拂于地而遍及万物的精神,视察四方,留心民风民俗,用教育来感化民众。

初六,像幼稚的儿童一样观察景物,这对无知的庶民来说,不会有害处,但对担任教化重任的君子来说,就未免有所憾惜。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象辞说:观卦的第一位(初六),“像幼稚的儿童一样观察景物”,这是浅薄的小人之道。

六二,由门缝中偷观景物,有利于妇女保持节操,坚持正道。

象曰:“闚观,女贞”,亦可丑也。

象辞说:“由门缝中偷观景物,对于妇女来说有利于坚持正道,固守贞操”,但对男子汉来说,这样的行为就丢丑了。

六三,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审时度势,小心谨慎地决定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象辞说:“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省察自己的言行,审时度势,小心谨慎地决定进退”,这样做是不失原则的。

六四,瞻仰一个国家的文治武功,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宾客和辅佐。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象辞说:“瞻观一个国家的文治武功”,说明此国崇尚贤士。

九五,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省察自己的言行,不断地完善自己,君子就不会有祸患。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象辞说:“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审察自己的言行,弄清自己的德行”,便可知万民的德行。

上九,君子时刻瞻仰君主的德行和作为,并按照君主的德行和作为行事,这样才不会有祸患。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象辞说:“君子时刻瞻仰君主的德行和作为”,因为君子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天下未安,其志难平。

王弼周易明象篇翻译_王弼明象_王弼于《周易 明象》说

卦爻辞注解

观:用酒灌地迎神,不献牲,有俘虏长得高大,要用作人牲。

倒数第一阴爻:幼稚的观察,在小民无害,在贵族就艰难。

倒数第二阴爻:一孔之见,女子占问有利,(在贵族就艰难)。

倒数第三阴爻:观察我的亲族的进用或退斥。

倒数第四阴爻:观察王国的光辉,作为周王的的宾客有利。

倒数第五阳爻:观察我的亲族,(加以团结),贵族无害。

最上阳爻:观察其他的部族,(加以处理),贵族无害。

卦爻卦辞诗

风地观

祭祀虔诚先净手

尊崇仰慕肃温恭

瞻观恰似风行地

彻悟得来感化中

观卦的互卦是山地剥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20卦观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风雷益(动初爻)

风水涣(动二爻)

风山渐(动三爻)

天地否(动四爻)

山地剥(动五爻)

水地比(动上爻)

观卦的错卦是雷天大壮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观卦的综卦是地泽临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易经】第20卦 【观】风地观 巽上坤下

第二十卦 观卦

观卦,由下坤上巽组成,卦形作“”,象征“观仰”。上卦“巽”为风,下卦“坤”为地,犹如风行地上,喻示万物通过“观仰”美善之物而皆受感化。全卦大义,重在阐发观摩瞻仰美善事物足以推行“敎化”的道理。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译文观卦象征观察:祭祀前洗手自洁,而不必奉献酒食以祭。(心存)诚信而崇敬之貌可仰。

《彖传》说:观卦下坤顺、上巽逊,二阳居于上位,顺理又顺民情,其德可观,足以为下四阴所观仰。尤以九五爻高居尊位,以阳刚中正之德,为天下人所观仰。“祭祀前洗手自洁,而不必奉献酒食以祭。(心存)诚信而崇敬之貌可仰”,在下面观礼的人就会受到感化。观看天然的神奇规律,四时交替毫无差错;圣人借用这种神奇规律来施行教化,就能使天下人顺服。

《象传》说:本卦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地,风行大地吹拂万物,这是观的卦象。先王观此卦象取法于周流八方的风,从而巡视邦国,观察民情,推行教化。

解读观卦下坤地、上巽风,故有风行地上之象。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万物迎风而起,各得其所化,故有上观视于下之意,亦有下观仰于上之意。古先圣王观察观卦风行地上,无所不至,万物各得其所化之象,悟出当时时岀行,巡视四方,观察各地风俗民情,因其俗而设其教,使百姓有所观仰,而能顺从教化。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

译文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此于不负重任之小百姓是无所咎害,而对于居高位者则难免有憾惜。

《象传》说:初六像儿童一样观察,这是小人的浅见之道。

解读君子比小人肩负着更大的职责,因此面对同样的情况,二者同样的反应是会造成不同的评价和后果的。小人,地位卑下,不能识君子之道,原不可对其有过高的要求,而君子不同,他们肩负重任,一心想要有所作为,理应高瞻远瞩,却局限于小人的短视浅见之道,当然是令人憾惜的事。所以同样是“童观”,对于小人来说无咎,君子则可吝。

六二:窥观,利女贞。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

译文六二:从门缝中窥视,宜女子守正。

《象传》说:暗中窥探地观察,只利于女子坚持正道,对男子来说是可羞丑的。

解读六二居于下体之中,又以阴爻处阴位得正,是静居闺中、自守贞洁的象征。虽与上面的九五相应,但是阴柔暗弱,见识不广,并不能见到大观之境。像个足不出户的人,从门缝里向外窥看,只能见到一星半点。这对于不出闺房、自守贞洁的女子来说,还算正常;至于要外出办大事的男子,这样就可羞丑了。“童观”是说观察的幼稚性,像个小儿;“窥规”是说观察的狭隘性,像个女子。所谓“小儿之见”“妇人之见”,都是古人认为不可取的。

六三:观我生,进退。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译文六三: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

《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以决定进取或退守,说明六三没有失去观察的正道。

解读六三处在上下之间,可进可退之地,便于观察自己的处境;遇到时机就抓住机会,机遇不好则可退守等待,所以叫“观我生进退”。唯处观之时,应同时能检视自我的行为,既能向外寻求,也能自我反思,向内斟酌,以谨慎抉择自身的进退之道。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

译文六四:观视天下之贤士俊才,选荐予君王,而君王亦以宾客之礼接待之。

《象传》说:六四观视天下之贤士俊才,乃以其礼贤下士,崇尚贤者,欲国君能进用之。

解读二十一世纪最贵的是什么?是人才。有这样一类人,礼贤下士,招揽贤才,以推荐贤人为己任,是名副其实的伯乐。现代职场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就负担着选贤进士的职责,但他们究竟能否做到发现最珍贵的“国之光”,也许还要借鉴观卦的启示。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译文九五:观察自我行为,君子这样做一定没有过错。

《象传》说:观察自我行为,首先要观察民风民情。

解读九五阳刚中正,为观卦之主,就像贤君以盛德为天下人所观仰,又能时常自省自身施为,不断修美其德行。如此有德之君子,必无咎害。六三之观我生,乃观仰于外而修省于内;九五之观我生,则为受人观仰而省察己道。九五居君位,作为君王自省其施为,可从社会风俗体察民情,进而反思自己的作为。如果民风淳朴,民情善良,那么说明政治、教化得法,也可算得上臻于完善。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译文上九:人们都观仰他的行为,君子必无咎害。

《象传》说:人们都观仰他的行为,说明上九修美道德的心志,未可安逸松懈。

解读即便不当其位,也不能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因为还有众多追随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君子”之德,才能不犯错误,其告诫与九五同。可见上九仍想使追随者都受感化成为君子,所以他虽退居虚位,但化民之志,民胞物与之心,丝毫未曾稍懈。

第73章 天网恢恢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①。天之所恶②,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ǎn)然而善谋③。天网恢恢④,疏而不失。

【注释】

①或:这句中的两个“或”都是“有的”的意思。

②恶:不喜欢。

③繟:缓慢的意思。

④恢恢:广大的样子。

【译文】

勇于坚强就会遭到杀害,勇于柔弱就能保全性命。这两种行为一个得利,一个受害。天道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有道的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宽缓从容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稀疏但并不会有一点漏失。

【导读】

老子再次提出一个警告:应知进知退,不可恃勇妄为。告诫统治者,妄为妄争是祸患的根源。真正的得道之人会顺应自然,凡事依道而行。

【解析】

本章中,老子以一个“勇”字开篇,前半部分讲天道的生杀、利害、好恶十分微妙,甚至连圣人都不能完全理解其奥妙:后半部分讲道发生作用时完全是自然的,不用人为的造作,自然能够得到完美的结果。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在这里,“敢”的意义可以延伸为自身招致灾祸的鲁莽不智的行为。鲁莽是一种性格缺陷,这种行为往往会侵害他人,并从而导致他人对自己的报复,极有可能会被杀甚至株连九族,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老子所说的“勇于敢则杀”并非夸张之辞。整句话的大意是勇敢到什么都敢做的时候,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勇敢到有所顾忌的时候,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呢?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勇敢应当是敢为而又有所不敢为,而不是恣意妄为,什么事情都敢做。

老子又说:“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两种行为同样是勇,但是因为它们的程度不同,所以导致的结果也就有很大差异。老子一向主张自然无为,这是他思想体系的核心,前面的章节中老子一再为我们阐释了无为的内涵,这一章老子再一次提起,并提升到了生死存亡的高度。同时,老子也反对恃强凌弱和肆意妄为。我们知道,自然之道是不可违逆的,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一定会受到惩罚。“勇于敢”是恣意妄为,它违逆了自然之道,所以做出这种行为的人会遭受惩罚。与此相反,“勇于不敢”是顺应自然之道的行为,所以做出这种行为的人可以保全性命。老子把生死和勇放到同一高度来论述,可见把握好“勇”的度对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自然的法则,是不交战而善于胜利,不发言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王弼于《周易 明象》说,宽缓从容却善于谋划。也就是说,自然无欲无求却赢得了万物的归顺和爱戴。我们人类之所以要“争”,是因为有私欲,一旦有了私欲,人们就会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与他人、与自然争夺。人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显示出了自己所谓的“勇敢”。这种勇敢其实是违逆天道的,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说,由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类生活的不变定律,这样就可以促使我们弃恶从善,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到大道中去,大道的德行就是这样实现的。

王弼于《周易 明象》说_王弼明象_王弼周易明象篇翻译

最后老子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作总结,不但警示人们不可“勇于敢”,还省略了一个不言自明的结论: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王弼《道德经注》

勇于敢则杀,必不得其死也。勇于不敢则活,必齐命也。俱勇而所施者异,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孰,谁也。谁能知天下之意邪?其唯圣人。夫圣人之明,犹难于勇敢,况无圣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犹难之”也。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顺则吉,逆则凶,不言而善应也。处下则物自归。垂象而见吉凶,先事而设诚,安而不忘危,未兆而谋之,故曰“繟然而善谋”也。

勇于主动坚决地作为必然不会得到安详的死亡。勇于处于被动雌柔的地位必然能够拥有完满的生命。都是有勇气但是做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所以说有的有利、有的有害。孰,是谁的意思。谁能够了解天意呢?只有圣人。以圣人的明智还难于做到勇于主动坚决地作为,何况没有圣人那样的明智,而想做到主动坚决了。所以说圣人还为难呢。

只有不争,天下万物才都不能与他相争。顺应道的规律就会吉利,违逆道的规律就会遇到灾祸,所以应该不说什么却善于顺应自然规律。处于低下的位置,万物就会自发地归顺。观察事物的征象而能知道吉凶,在事前就端正心态,平安的时候也要时刻留心危险,没有出现征兆的时候就先谋划应对的方法,所以说宽缓从容却善于计谋。

苏辙《老子解》

勇于敢则死,勇于不敢则生,此物理之常也。然而敢者或以得生,不敢者或以得死,世遂侥幸其惑然而忽其常理。夫天道之远,其有一或然者,孰知其好恶之所从来哉!故虽圣人犹以常为正,其于勇敢未尝不难之。《列子》曰:“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患天道之难知,是以历陈之也。

勇于主动坚决地作为就会遭到杀戮;勇于处于被动雌柔地位就能使自己和他人存活、保全,这是事物的常理。但是主动坚决的人有时又能够保全,被动雌柔的人有时又难免遭到灭顶之灾,世人所以宁愿侥幸而忽视常理。天道源远流长,绵延久远,有一次偶然情况发生了,谁知道是什么导致了事情这样发生呢?所以圣人还是以通常、普遍的情况作为正确、正当的,还是以主动坚决为困难。《列子》说:“迎合天意,揣度利害,还不如放弃这样的企图。”担心天道难于认识,所以用历史的经验来陈说。

不与物争于一时,要于终胜之而已。“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未有求而不应者也。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谁召之哉?繟,杳然舒缓,若无所营,而其谋度非人之所及也。

世以耳目观天,见其一曲而不睹其大全,有以善而得祸,恶而得福者,未有不疑天网之疏而多失也。惟能要其终始,而尽其变化,然后知其恢恢广大,虽疏而不失也。

不需要与外物争一时的高下,关键要最终得胜。“天哪里讲话呢?四季依时轮回,万物自然生长。”没有有需求却得不到满足的事物。神的想法,凡人是不能够猜度、思考的,如果神的想法真的可以知晓,那么神还能对人发挥什么影响呢?繟,宽缓从容,好像没有目的和想法,而这样的谋略不是人能够达到的。

世人以感官来感知世界,只看到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而看不完全,有以善召来灾祸的,有以恶得来幸福的,没有不觉得天网网眼太大,经常漏过东西的。只有能够对道有从始至终的了解,掌握所有的变化,然后就能够知道天网的广大,虽网眼稀疏,但不会遗漏。

【经典解读】

真正的勇敢不是肆意妄为,而是知进知退,知道坚守柔弱、下流。《吕氏春秋·贵公》上说“大勇不斗,大兵不寇”,就是这个道理。世人总以为勇敢就是“天不怕、地不怕”,以为能够凭借强力让身边的人畏惧、佩服为勇敢。尤其是那些还不懂事的青少年,总是觉得“牛哄哄的”、“痞子气的”是勇敢,觉得《古惑仔》电影中那些小混混是勇敢,其实这都是因为心智不成熟而造成的笑话。

真正的勇敢是有道德、有原则、怀着慈爱之心的勇敢。孔子认为勇是由仁者之心产生的,故而言“仁者必有勇”;荀子在《荣辱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有猪狗般的勇敢,有奸商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争喝抢吃,没有廉耻,不懂是非王弼于《周易 明象》说,不顾死伤,不怕众人的强大,眼红得只看到吃喝,这是猪狗般的勇敢。做事图利,争夺财物,没有推让,行动果断大胆而振奋,心肠凶猛、贪婪而暴戾,眼红得只看见财利,这是奸商和盗贼的勇敢。不在乎死亡而行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义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权势,不顾自己的利益,把整个国家都给他他也不改变自己的观点,虽然看重生命,但是,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这是士君子的勇敢。”这些儒家的大师们认为符合仁义的才是勇敢,这和老子的看似有异,实则相通。

“勇于敢则杀”,看似是勇,实则非勇,也就是荀子所说的小人之勇,孔子所说的暴虎冯河之勇,是自取灭亡之道。而真正的勇则是“勇于不敢”,正是心中有“道”、有“德”、有“大义”、有“大志”,所以才能忍辱负重。于是乎,蔺相如回车避廉颇,韩信当街受胯下之辱。得道之人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会逞强妄为,能够爱惜自己,远离灾祸。如何才能远离灾害呢?那就是回归于自然之道,不争、不先、不卖弄智慧。

万物都遵从自然规律而运作,它们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自然的规范是宽广无边的,它看似虚无疏松,实则事事俱到,绝不会疏漏分毫。老子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勇的论述来告诫统治者不可随意压迫百姓,不可任意凌辱邻国,不可倚仗威势让天下臣服;而是要能够顺从百姓的意愿,能够有所不为。

【哲理引申】

战国初期,这山以东形成了六国争雄的局面,而一度强大的秦国则已经逐渐被大国遗忘。因为地处偏僻的雍州,秦国屡次东进都被强大的晋国阻断,之后又屡屡被魏国打败,失去了大量土地。曾经舂秋一霸,沦落为中原诸侯国眼中的蛮夷之邦,连诸侯会盟大会都没有资格参加。

公元前362年,秦国迎来了一位新的君主~秦孝公。秦孝公即位以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已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向天下征集复国强兵之策。一位在魏国不得志的年轻人听到了秦国求贤的消息,于是离开中原,远赴关中,这个年轻人就是商鞅。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连续用帝道、王道、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都不能接受。最后他再次进见秦孝公,畅谈法家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得十分入迷,于是决定启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变法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对他们进行了同样强烈的反击,坚持“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并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强行推行变法。商鞅之法虽然改革了很多秦国腐朽的制度,但过于刻薄寡恩受到了众多指责。一次太子不小心触犯了法律,商鞅就下令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劓刑,公孙贾处以黥刑。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秦国的宗室贵戚大多十分怨恨他。

商鞅不仅在变法中勇于惩戒那些阻挠者,在战争中也敢于采取特别手段。公元前341年,秦孝公趁魏国主力在东方同齐、赵作战,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国公子卬迎战。公子卬与商鞅在魏国即相识。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得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应约赴会,却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

宗室赵良劝说他效仿秦穆公时国相百里奚,多施仁政,减少酷刑,告别富贵,归隐田园,但未能被商鞅采纳。不久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商鞅失去了变法的靠山。这时,曾经被商鞅割去鼻子的公子虔立刻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自知怨恨众多,于是决定逃亡。当他逃亡到边关之时,天色已晚,曾经为了防止人民生乱,商鞅为秦国制定法律规定,晚上在路上走路是犯法的,于是他只好投宿。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鞅,见他未带凭证,告诉他,根据商鞅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才知道自己制定的法律有多么严格,不近人情。

而后,商鞅准备逃到魏国去,但魏国人因为他欺骗公子卬的缘故,不让他入境。商鞅只得逃往自己的封地,妄图用封地的守兵去攻打郑县,结果兵败被俘。秦惠王根据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按谋反罪来处决他,下令将其车裂处死,并对国人宣布:“不要像商鞅—样背叛国家!”

改革者将商鞅看为一个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的勇士,一个富国强兵的功臣;而保守者多将其看为一个废弃仁政、一味凭借酷法的无道妄为之人。可以说这两方面因素他都具有,他的确使秦国强大了起来,但严刑酷法同时也埋下了秦国突然崩溃、灭亡的隐患。商鞅没能坚持老子“守下、无为”之道,虽然建立了功绩,却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不得不让人感慨深思。

《论语》子罕篇0915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包括3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篇涉及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弟子对其师的议论;此外,还记述了孔子的某些活动。

【原文】

子曰:“吾自卫反鲁(1),然后乐正(2),雅颂(3)各得其所。”

【注释】

(1)自卫反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冬,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结束了14年游历不定的生活。

(2)乐正:调整乐曲的篇章。

(3)雅颂:这是《诗经》中两类不同的诗的名称。也是指雅乐、颂乐等乐曲名称。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乐才得到整理,雅乐和颂乐各有适当的安排。”

王弼于《周易 明象》说_王弼周易明象篇翻译_王弼明象

2023年04月14日

农历兔年闰二月廿四

周五

第3253天

睿见、前瞻、实用